2022-05-24 | 文章来源: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的有机结合。当代有影响的道德教育模式包括认知模式、体贴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和价值澄清模式。
第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认知模式是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中最流行、最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教育理论。它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并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该模型假设人的道德判断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由低到高发展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这一理论的特点如下:1 .人性是理性的;2.必须注意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关注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认知模式的特点是:一是提出了以正义发展为主线的道德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二是构建更加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关系的总体观;第三,通过实验建立了全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在于:1 .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定义可能不符合我国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结果总体可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根据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修正科尔伯格的研究。2.发展性原则在中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3.我们的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有很多经验。
第二,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型主要是由美国的班杜拉创造的。它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体,人不仅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而且能对情境做出积极的解释和行动。
可借鉴的社会模仿模型:在讨论道德教育和行为形成时,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可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很大启示;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第三,理解模式
理解和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学校道德学家彼得·布尔(Peter bull)提出的。由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造。
这一理论的特点如下:1 .坚持性善论;2.坚持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天然倾向;3.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德育目标;4.倡导民主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