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4 | 文章来源:
推荐:特岗教师报名入口特岗教师报名条件结果查询特岗教师待遇。
第七节课程评估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相关问题的价值和特征进行判断的过程。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倡导发展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型
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课程评价讲师,也有 课程评价之父 泰勒声誉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这个模型关注的是目标。评估原则可归纳为七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根据其行为和内容定义每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况;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6.确定评估中使用的评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方法。
其中,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的。目标评价模式强调以明确具体的行为方式陈述目标,以预先定义和确定的目标为中心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以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即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的差距,并以此信息反馈作为修改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
相对来说,这是一个客观高效的评价模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评价学生的成绩,也是为了改进课程开发。而且这种模式结构紧凑,可操作性强,易见效,因此长期以来在课程评价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只关注预期目标,忽略了其他因素,甚至忽略了丰富的课程实践过程,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诟病。
(二)免费评估模式的目的
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他认为,课程评价既要描述,也需要批判。不论描述还是批判,其材料都是建立在三个来源上:1.前提条件,即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前业已存在的可能与结果有关的条件;2.相互作用,即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因素;3.结果,即课程实施后的效果。评价除了关注预期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