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4 | 文章来源:
【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关于学习动机的基本观点是:行为是由驱力驱动的,而驱力是由生理需要产生的,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依赖于某一行为与因强化而产生的刺激之间的牢固联系,被强化的行为比未强化的行为更容易再现。
行为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实际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用强化原则和通过奖惩措施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中广泛流行的程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理论的主要代表是阿特金森。动机是指个体克服障碍,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的愿望或倾向。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获得性动机,能够促使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成就行为,追求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阿特金森将个人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争取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争取成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成功,即通过各种活动提高自尊,获得心理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的选择。回避失败者倾向于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到伤害和心理困扰,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困难的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要通过布置新颖复杂的任务、安排竞赛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激发奋发图强者的学习动机。为了避免失败者,我们应该安排竞争较少或竞争较弱的情况。如果我们成功了,我们应该及时表扬和加强他们。在评价分数的时候,要稍微放松一点,尽量避免当众指责他们的错误。
3.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揭示动机的本质,就必须关注人的需要。他把需要分为一些基本层次,研究这些层次的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本质。
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认为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虽然不直接促进学习,但却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如果这两个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学生还会出现身心疾病。属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求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感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自信。如果这个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上进心。对知识的需要是学习的动力,对审美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的动力。他们推动人们去寻求真善美。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人们开发自己的潜能,这一点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