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 文章来源:
暗示教学法在一些地区的教招考试中会出现,是平时备考中容易被忽略的知识点。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暗示教学法基本上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的,也就是说,我们主要是以单项和多项选择的形式考察大家,主要考察大家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和教学策略的掌握。边肖在这里将整理关于暗示教学法的相关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定义
(1)代表:乔治布尔;洛扎诺夫
(二)基本内涵:暗示教学法是创造高度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能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的角度出发,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努力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
二、基本原则
(一)人类大脑活动的整体观
暗示教学法的原理是基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参与学习过程的不仅是大脑,还有身体;不仅是大脑左半球,还有大脑右半球;不仅有意识的活动,也有无意识的活动;不仅有智力活动,还有情感活动。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像一个完整的乐队,有铜管乐、打击乐器、弦乐等。只有当它们被和谐地演奏时,它们才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一般情况下,人总是把自己分成几个部分,即身体、大脑半球、意识和无意识、情感和理智等。它们之间无法协调甚至冲突,从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学习能力。
暗示教学法主张从这些因素的统一性的角度来组织教学。通过各种暗示手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另外,要从整个人脑活动来设计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学生的性格、气质。在关注学生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同时,调动人的各种无意识功能,使之相互协调,促进人脑潜能的开发;需要应用心理学、生理学、心理治疗等相关知识和规律。,并通过暗示联想和想象、身心锻炼、音乐效果等手段,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没有任何紧张感。
(二)人的易受暗示性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暗示就是在不对抗的情况下,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去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使其接受某种观点和看法,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暗示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人与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直接渗透性和自动性,通过人的直觉、情感和无意识的行动直接渗透到人的心理。人在催眠和清醒状态下都是易受影响的。清醒状态下的暗示性与有意识的批判能力平行出现,并且一个人对暗示过程采取积极的态度。个人知道这个过程,并将其作为心理治疗或教育过程来接受。
三。基本原则
洛扎诺夫认为,以下三个基本原则既适用于成人教学,也适用于儿童教学;它不仅适用于外语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其中一条不遵守,就不是暗示教学法。
(1)开心不紧张的原则。
(2)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
(3)隐含互动原则。
四。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呈现新的语言材料。这个阶段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步骤。
在活动部分,老师借助手势和表情,用外语或母语介绍课文的场景,然后读三遍课文。然后,老师以优美的交响乐旋律、生动的表情、强烈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学生则看着课文,跟着老师轻声模仿。
消极部分,学生听老师的音乐读课文或录音,心情轻松愉快。这样可以产生有意或无意的认知能力和超强记忆能力,不自觉地记忆很多语言材料。
第二阶段:运用语言知识。只有运用知识,才能成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交际能力。在这个阶段,主要采用各种交际练习。通过听、说、读、写、说活动运用语言知识,培养创造性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能力。
五、教学策略
(1)创设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教学环境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洛扎诺夫的暗示性教学实验中教学环境的设置。
(B)利用权威的影响
在暗示教学法中,权威是指被证明受到人们尊重和影响的人、机构或思想。利用这种权威影响力,是人们享受被教的乐趣,提升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
(三)为教学活动匹配合适的艺术形式
重视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暗示教学法的一大特色。
(D)努力协调有意识和无意识交流的水平。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保持绝对的真诚,这样他们的态度才能与他们的教材、课堂环境和学习过程的组织高度协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发言内容,只有与当时的态度和表情相协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因为某些信号如态度、表情、姿势等。都要受到个人非理性无意识直觉的检验,如果他们与演讲的内容相矛盾,就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