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3 | 文章来源:智浪教师网
2023年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文化建设守正创新作出深刻阐述,鲜明提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摘自2024年1月22日新华述评《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一》)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熟悉文艺工作、能够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要求中,政治过硬始终是第一位。
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自己当年在浙江工作时对当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十二个字要求——“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就把为党为民放在第一位来强调。
坚定政治方向,建强工作队伍。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工作队伍,正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奋力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摘自2024年1月22日新华述评《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一》)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是这一思想的精髓所在、要义所在。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因此,人民是理论关切的对象,也是理论创造的主体,满足人民所需、顺应人民所盼是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大论断,以全新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使人民至上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支点和实践落点。无论是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强调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还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都充分展现了这一思想的价值追求和鲜明底色。新时代十年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历程充分说明,党的理论是植根人民、来自人民的理论,也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摘自《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是这一思想的精髓所在、要义所在。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气度,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体现着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贯穿着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决心。从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到概括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提出坚持“两个结合”到找到党的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觉,体现着尊重客观规律、勇于开拓进取的历史主动精神。(摘自《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据新华社2024年1月22日报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也是国办2024年对外发布的1号文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说,发展银发经济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国有近3亿老年人,发展银发经济有利于顺应老年人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趋势。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孕育着新机遇,必将催生新领域和新赛道,成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的新支撑。
据新华社2024年1月22日报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日前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治理后实现“三基本”,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