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89829186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岗教师 > 报考指南 > 基础知识

特岗教师心理学考点(简述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2022-05-24 | 文章来源:

推荐:特岗教师报名入口特岗教师报名条件结果查询特岗教师待遇


特级教师招聘考试心理考点:第四章第六节态度与品德。本节的要点包括:态度与道德的含义与结构,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态度与道德的形成与培养,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态度和道德的含义和结构】

(一)态度的本质和结构

1.态度的本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在准备或反应的倾向。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的反应本身;其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在倾向。能力决定了个人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了个人是否愿意完成任务。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

态度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具有评价意义的想法和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来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对一个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图或意向。总的来说,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知行脱节。

(二)品德的本质和结构

1.道德品质的本质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人格核心部分。品德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其次,它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没有道德行为,就无法表达和判断自己的道德。第三,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2.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笔试 面试 讲座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