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4 | 文章来源:
教师特岗招聘考试中,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实验比较多,让考生很头疼。有些实验看似没有出现在考题中,却能帮助考生深入理解知识,如从众实验、服从实验;有些实验会直接出现在考题中,比如皮亚杰的三座山实验;此外,还有很多实验是考生容易混淆的,如从众实验和服从实验,皮亚杰的水杯实验,鲁的量杯实验等。但是在日常学习中,考生很容易忽略这些实验,导致一知半解或者直接成为知识盲区。所以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边肖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一些实验。希望对正在备考的你有所帮助。
一.一致性----离职后健康保险实验
从众是指在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以及伴随的行为。
阿西的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 middotAxi在40多年前设计并实现了它。
阿西让大学生自愿作为他的实验对象,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一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发现已经有五个人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六个位置。其实他并不知道其他五人是勾结阿西的假臣民(所谓 儿童保健 )。
阿希想让大家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竖线的卡片,然后让每个人与另一张卡片上的三条线中哪一条等长。总共作出了18项判决。其实这几条线的长短差别很明显,正常人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后,5名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给出了错误答案。于是很多现实题材开始迷茫。他是坚信自己的眼力,还是给出了一个和别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从众程度,但从整体结果来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从众,75%的人至少做出一次从众判断。
二。服从-米尔格拉姆实验
个体服从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做出相应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
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Milgram着手进行“永远服从实验”,探索个体对权威人物的服从。这个实验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关于服从实验的实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首先,米尔格拉姆在报纸上登广告,公开招募实验对象,每次实验支付4.50美元。结果招募了40名年龄在25 ~ 50岁之间的市民参与实验,包括教师、工程师、邮局职员、工人和商人。主实验者告诉这些候选人,他们将参加一项实验,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验中,两个人一组,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谁当学生,谁当老师将通过抽签决定。老师的任务是大声朗读配对的相关单词,学生必须记住这些单词。然后老师呈现某个单词,学生从给出的四个单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如果选择错了,老师会按下按钮对学生进行电击作为惩罚。
由于事先安排,每组实际上只有一个真实被试,另一个是实验的助手,也就是虚拟被试。抽签的结果是,真的科目总是当老师,假的科目总是当学生。
实验开始时,作为学生的假被试和作为老师的真被试被安排在两个房间里,中间隔着一堵墙。At 学生 一个电极绑在手臂上,这是为了 学生 如果选择错误,可以通过 教师 实施电击处罚。而且,实验者把 学生 把皮带系在椅子上,然后转向 教师 说是为了防止他逃跑。 教师 用 学生 不能直接看到对方,通过电信手段保持联系。给 学生 电刑有30个按钮。每个按钮都标有它控制的电压强度,从15伏开始,依次增加到450伏。每四个按钮为一组,0和2共七组。下面的话写在每组 弱电电击 、 中等强度电击 、 强烈电击 、 非同寻常的电击 、 严重触电 、 极其严重的打击 、 危险的电击 ,后两位标有XX。
其实这些电击都是假的,但是为了让它们成为 教师 50%的受试者被说服了。首先给他们一次强度为45伏的真实电击,作为惩罚学生的体验。虽然实验者说这种电击很轻微,但却让 教师 觉得难以忍受。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 有很多故意的错误, 教师 在指出他的错误后,他立即受到了电击。 学生 有人在呻吟。随着电压值的增加, 学生 又喊又骂,然后求饶,踢墙,最后不喊了,好像晕倒了。 教师 忍不下去了,问实验者怎么办。实验者严厉地催促 教师 继续实验,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二十六名被试(占总人数的65%)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验结束,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有14人(占总人数的35%)做出了一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认为太离谱。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结束后,把真相告诉了所有参与实验的人,以消除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3.延迟满足实验
延迟满足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这个实验是用来分析孩子对延迟满足的忍受能力。所谓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要求他们想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
实验者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个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个。如果你等了20分钟才吃,那就吃2分钟。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吃糖;而另一些孩子则是憋着脾气,闭上眼睛或者把头靠在胳膊上睡觉,还有一些孩子用自言自语或者唱歌转移注意力来消磨时间来克制欲望,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奖励。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持之以恒得到两个fudges的孩子,在中学时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自信心和独立精神。而那些抵挡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往往屈服于压力,逃避挑战。经过几十年的跟踪调查,也证明了有耐心吃两块糖的孩子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恰当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确保目标实现的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四。皮亚杰-三山实验
如图,一个三维沙丘模型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三座小山。首先,让孩子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模型。然后,让孩子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拍摄的沙丘照片,让他们指出另一个人(实验者或玩偶)和自己站在不同方向看到的沙丘场景是哪张照片上的。无一例外,预计算阶段的孩子都认为别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证明,运算前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缺乏选择观点的能力,即缺乏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证明了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五、皮亚杰-摆实验
钟摆实验是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发明的,用来测试儿童的演绎推理能力。实验的结果是,正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抽象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推导出问题的结论。
皮亚杰的摆实验室要求儿童找出影响摆速的因素。研究对象包括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在演示了钟摆运动后,给受试者提供了几个条件。
正式操作阶段的孩子,面对问题,首先提出了几个可能影响钟摆运动速度的因素:一是钟摆的重量,二是吊索的长度,三是钟摆落点的高度,四是初始启动力。然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这四个因素的作用(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不变),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只有绳长的变化才能影响摆的运动。
相比之下,孩子们要么随意摆弄,要么使劲推钟摆;小学生虽然能提出几个可能的因素,但仍然缺乏运用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及物动词皮亚杰-水杯实验(液体守恒实验)
守恒意味着当一个物体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时,它的物质含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皮亚杰认为,守恒概念的获得是儿童认知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孩子要到具体操作阶段(7-11岁)才能获得守恒的概念。
如下图所示,在实验开始时,给孩子们呈现两个相等的杯子(杯子的形状相同)。然后,将这两杯水分别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中,问孩子哪个杯子的水多(或者一样多)。
他在实验中发现,对于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孩子只根据杯子中水的高度来判断水量,而不考虑杯子的直径。6-7岁以上的孩子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即他们都是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的直径来决定杯子里的水量。
七、鲁量杯实验
这个实验是固定位置对迁移影响的典型例子。在实验中,需要不同体积的量杯(A,B,C)来测量一定量的水(D)。要测量的杯子容量和水量如下表所示。实验组和控制组从一道习题开始,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所有的题,对照组只做7-11题。
发现实验组的被试先进行了一些练习,发现他们练习的问题都可以用三杯法(即D=B-A-2C)解决,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他们直接把三杯法转移到后期的解题过程中,加快了后期的解题速度,让问题变得更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刻板印象是迁移引起的积极心理因素。但同时,这种刻板印象阻碍和限制了其他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即D=A-C或D=A+C)的出现,使思维僵化、因循守旧,难以灵活运用其他有效经验解题。这种固定的情况阻碍了解决当前问题的其他方法的迁移,所以表现为负迁移。实验还发现,对照组的所有受试者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这个实验可以用来解释固着、迁移、功能固着、守恒等概念。没有限制。不同的分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八。桑代克形状知觉实验
1901年,桑代克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训练他们判断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图形区域。这些大学生分别估算了100多个矩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使他们判断图形面积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根据结果预测了这些大学生对区域的判断能力。然后,用90个10-10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来训练每个被试判断面积。最后对这些大学生进行两种方式的测试:第一种测试要求判断与训练图案相似的13个矩形的面积;第二个测试要求判断27个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27幅图已用于预测。
本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训练,学生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有所提高,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没有提高。之所以会提高结果,是因为平行四边形和矩形有相同的元素,两个图形有相似之处。因此,训练平行四边形会提高学生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水平。形状知觉实验也为桑代克的共同元素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九、贾德-水下目标实验
1908年,贾德执行了 为了验证他的经验分类理论的要点(总结)。水下打靶 实验。他把11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射击。A组受试者先学习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然后进行练习,B组受试者只进行练习和尝试,不教授原理。当他们取得同样的训练成绩时,他们把目标的水下深度改为2英寸,并让受试者继续射击。结果表明,学过原理的那一组的实习成绩明显好于没学过原理的那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研究该原理的小组对折射原理进行了概括,使他们能够快速调整和适应不同深度的目标,并将该原理应用于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况。贾德说: 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所有相关的经验——出水、深水、浅水经验——组织成一个整体的思维体系。他们(受试者)知道目标在水中的运动速度不同,所以当他们遇到第二个水深时,他们可以有效地应对。换句话说,他们能够在理论层面上把握和了解实际情况后,运用总结的经验,迅速解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因此,根据迁移的泛化理论,原理泛化得越好,新形势下的学习迁移就越好。
X.科勒-鸡啄米实验
大量使用 鸡啄米实验 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实验以3岁儿童和消极性为被试进行。小鸡被要求在深色和浅色两种灰色纸下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鸡知道它们只能从深灰色的纸下面获得食物奖励。然后,改变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代替浅灰色纸。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鸡群仍然在深灰色的纸下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徙是由于同样的因素;如果鸡是在两张纸中颜色较深的那张纸(也就是黑纸)下面找食物,证明迁徙是对关系的一种反应。实验表明,鸡对新刺激(黑纸)的反应是70%,对原来的正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孩子们在做同样的实验时,总是会对黑纸的刺激做出反应。
本实验证明,学习的迁移不在于环境刺激的同一要素,而在于环境刺激要素之间的关系。
测试练习:
1.关系迁移理论的经典实验是科勒在1919年做的()。
A.觅食的鸡b .水下打斗c .老鼠迷宫d .打开笼门的猫
1.【答案】a .智慧波分析:本题考察了科勒的关系转换理论。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科勒于1929年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重新诠释了经验范畴化理论。他们不否认经验分类的作用,但他们强调 顿悟 是迁徙的决定性因素。大量使用 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a项正确。
选项b,贾德在1908年的所作所为 水下打靶 实验是对理论进行概括的经典实验。不符合题目,排除。
选项C,托尔曼通过大白鼠学习定向的迷宫实验得到认知-目的论。不符合题目,排除。
选项D,桑代克通过饥饿的猫打开笼子觅食的实验,提出了连接-试错理论。不符合题目,排除。
所以正确答案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