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9918991015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岗教师 > 报考指南 > 基础知识

实验在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效性,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

2022-05-24 | 文章来源:

在教师考试中,考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或心理学的经典实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考试形式。或者考察实验的步骤,或者考察实验的结论,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实验的内容,这样才能应付这种形式的考试。

1.格塞尔:同卵双胞胎爬楼梯的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 成熟力量理论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双胞胎的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

实验:被试是一对同卵双胞胎A和B,他们只有46周。在格塞尔,第一,A每天有10分钟的爬梯训练,B没有。6周后,A爬上5级阶梯只需要26秒,而B需要45秒,从第7周开始,格塞尔连续两周训练B爬楼梯,结果B反而超过了A,仅用10秒就爬上了5级阶梯。据此,格塞尔提出个体发展是由成熟因素决定的。

本实验的结论支持了内生性理论在个体身心发展动机上的观点,认为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吉布森和沃克:悬崖观赏实验

视觉悬崖是一种可以产生深度错觉来评价宝宝深度知觉的平台。Gibson和Walker首创的视觉悬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感知最常用的工具。

实验:实验装置的中央有一个平台,可以容纳会爬的孩子,平台的两边都覆盖着厚厚的玻璃。站台两边厚厚的玻璃上覆盖着黑白格子的布,一边的布紧贴着玻璃形成 浅滩 ,而另一边的布与玻璃相隔几英尺,造成深度,形成 克里夫 。实验中,让宝宝的妈妈一个接一个站着 深度 、 浅薄 和两边的孩子打招呼,诱导他们爬到妈妈这边。

吉布森和沃克对36个在6.5-14个月大时会攀爬的婴儿进行了悬崖观察测试。结果显示,当观崖深度足够大(约90cm以上)时,只有不到10%(3只宝宝)会翻过悬崖到妈妈身边,而27只宝宝会从中间爬到浅滩。随着深边的方格图案越来越靠近玻璃板,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悬崖深度为26cm时,38%的婴儿爬上了深海滩;但在100万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的研究发现,当视觉悬崖深度为26cm时,7-9个月的婴儿有68%爬上了深海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3%。

3.鲁:量杯实验

鲁的量杯实验是固定位置对迁移影响的典型例子。

在实验中,需要不同体积的量杯(A,B,C)来测量一定量的水(D)。(比如A音阶中的水大约占1/3。量杯B的水是满的,量杯C的水约占1/5。实验有n组不同水量的量杯。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实验组和对照组从一道习题开始,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所有题,对照组只做7 ~ 11题。

发现实验组的被试先做了一些习题(都做了一个习题),直接把三杯法转移到后期的解题过程中,加快了后期的解题速度,使问题变得更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刻板印象是迁移引起的积极心理因素。但同时,这种刻板印象阻碍和限制了其他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即D=A-C或D=A+C)的出现,使思维僵化、因循守旧,难以灵活运用其他有效经验解题。这种固定的情况阻碍了解决当前问题的其他方法的迁移,所以表现为负迁移。实验还发现,对照组的所有受试者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这个实验可以用来解释固着、迁移、功能固着、守恒等概念。没有限制。不同的分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4.皮亚杰:测量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三座小山实验、钟摆实验和双重故事法。

(一)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著名实验。材料是三座不同高度、大小、颜色的假山模型。首先要求孩子们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他们坐在模型前面,在山的另一边放一个娃娃。要求孩子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个是娃娃看到的 lsquoMountain rsquo。原来小孩子是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的。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 San 的形状。皮亚杰用这个来证明儿童的 自我中心 的特点。

(2)摆锤实验

皮亚杰和盖尔代特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考察儿童在具体和形式操作阶段的归纳推理能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关于单摆问题的实验。

在钟摆问题实验中,实验者向被试者呈现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不同长度的绳子固定在一根横梁上,绳子的两端可以绑上不同重量的重物。实验者向受试者演示如何摆动钟摆(将绑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到一定高度,然后放下)。本题的任务是通过考察与摆的摆动有关的四个因素(重物的重量、被吊起的摆绳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摆绳的长度)来确定是哪个因素决定了摆的摆动速度(每个因素又分为不同的等级:如摆绳的长度有三个等级,重物的重量有四个等级等)。).受试者有足够的时间测试上述因素。正确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了钟摆的摆动速度。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是:

(1)先提出一个假设(不管它的假设是什么,只要能被检验并产生不矛盾的结果);

(2)然后,对提出的假设进行系统检验。

第一步,儿童在具体操作阶段和正式操作阶段的反应没有区别,都可以根据题型的要求做出一些假设。但是到了第二步,这两个阶段孩子的做法就大相径庭了。

第二步(假设检验)的关键点是,在检验过程中,每改变一个具体因素,其他因素必须保持不变。其中,每个因素只有两个等级:①铺绳:长短;②重量:有轻有重;③挥杆高度:高低;④推力:有大有小。

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处于特定操作阶段的儿童容易犯的错误是,在检验某一因素时无法控制其他相关因素。比如摆绳短,重量大,摆速就快。因此,错误地认为摆动速度是由摆动长度和被系重物的重量决定的。只有在正式操作的阶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学家一样检验假说,最终得到问题唯一可能的、严格符合逻辑的解释。

(三)双重故事法

这是皮亚杰用来研究道德判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讲故事,被试被问道德问题,然后孩子们被问问题。这类谜题是用来确定儿童是基于物品损坏的结果还是主角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的。因为皮亚杰总是用成对的故事来测试孩子,所以这种方法被称为双重故事法。

故事1:当一个名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时,他的家人叫他吃晚饭,他走进了餐厅。但是门后有一把椅子,还有一个托盘,上面有15个杯子。约翰不知道这些东西在门后。他推门进去了。门撞倒了托盘。结果砸了15个杯子。

故事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妈妈出去了,他想从橱柜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因为果酱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当他试图得到果酱时,撞倒了一个杯子,杯子掉下来摔碎了。

皮亚杰为每个双重故事提出了两个问题:1 .两个孩子的负罪感一样吗?2.这两个孩子哪个更差?为什么?

皮亚杰通过被试的反应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从早期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发展到行为的动机,其道德认知水平从 他律 To 自律 发展。

动词 (verb的缩写)巴普洛夫:狗敲钟实验

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吃食物时,它们会分泌唾液,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这种刺激叫无条件刺激。如果狗狗每次吃饭都按门铃,一段时间后,狗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一个中性刺激,钟因为与无条件刺激有联系而成为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是一种条件反射,后来被称为 经典条件反射 。

不及物动词桑代克:猫笼开放实验

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笼子里,在笼子外面放一条鱼。饥饿的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要打开笼门,饥饿的猫必须同时完成三个独立的动作。首先,抬起两个门闩,然后按下一个铰接的床板,最后,将门的板条移动到垂直位置。据观察,猫第一次被放进神秘盒子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挠,试图逃离神秘盒子。最后,它不小心撞到了踏板,从箱子里逃出来,吃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会无意中抓住门闩或踩在床板上或立刻碰到门闩,导致门打开。经过多次实验,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它会立刻以正确的方式触摸器官,打开门。桑代克写下猫从神秘盒子中逃脱的时间后,他将猫放回神秘盒子中进行下一轮尝试。猫还是会经历抓、咬的过程,只是时间可能会少一些。如此多次连续尝试后,猫咪逃离神秘箱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至于最后猫咪一进神秘箱就会踩下踏板跑出神秘箱去拿食物。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

桑代克猫在笼子里不断尝试和消除错误,最终学会为食物开门的过程被称为试错学习,这种学习 试试 mdash错误 理论。

七、科勒:黑猩猩摘香蕉实验;鸡啄米实验

黑猩猩摘香蕉的实验

在单箱情况下,香蕉挂在黑猩猩笼子的顶部,这样它就够不着了。但是笼子里有一个盒子。在确定了盒子和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盒子移近香蕉,爬上盒子,摘下香蕉。在盒子重叠这种更复杂的情况下,黑猩猩掌握了盒子之间的重叠和稳定关系,也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

结论:人和猿的学习不是对个体刺激做出个体反应,而是形成一种 格式塔 成真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

(2)鸡啄米实验

科勒让小鸡在两张不同的灰色纸下寻找食物,分别是深色和浅色。通过条件学习,这些鸡知道它们只能从深灰色的纸上获得食物奖励。然后,改变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将浅灰色纸换成黑色纸。现在,问题是:如果小鸡们仍然在深灰色的纸下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徙是由于同样的因素;如果鸡是在两张纸中颜色较深的那张纸(也就是黑纸)下面找食物,证明迁徙是对关系的一种反应。实验表明,鸡对新刺激(黑纸)的反应是70%,对原来的正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孩子们在做同样的实验时,总是会对黑纸的刺激做出反应。

这个实验证明,学习的迁移不在于环境刺激的同一要素,而在于环境刺激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这也是顿悟的结果。

八。罗森塔尔实验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个实验。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选了三个班,进行了一次 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未来趋势测试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语气给了一份 最有前途的人 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叫他们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实际上,罗森塔尔扔了一个 权威的谎言 因为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重新检查了那18个班级的学生。结果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同学都进步很大,而且活泼开朗,自信,求知欲强,更愿意与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 权威的谎言 成功了。这个谎言给了老师一个暗示,影响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通过自己的情绪、语言、行为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传递给了学生,让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超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人这样 被别人(尤其是老师和家长)别人 期望和爱,并使人的行为随着期望而改变,叫做 罗森塔尔效应 。

九、贾德:水下跳动实验

贾德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下打靶实验。他把11、12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下打靶。A组受试者先学习水中光射原理后练习,B组受试者只练习和尝试,不教原理。当他们取得同样的训练成绩时,他们增加了水下目标的深度,结果当他们继续射击时,学过原理的那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好于没学过原理的那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研究该原理的小组对折射原理进行了概括,使他们能够快速调整和适应不同深度的目标,并将该原理应用于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况。贾德说: 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所有相关的经验——出水、深水、浅水经验——组织成一个整体的思维体系。他们(受试者)知道目标在水中的运动速度不同,所以当他们遇到第二个水深时,他们可以有效地应对。换句话说,他们能够在理论层面上把握和了解实际情况后,运用总结的经验,迅速解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根据迁移的泛化理论,原理泛化得越好,新形势下学习的迁移就越好。后来,亨德里克森等人改进了贾德的实验。他们将受试者分成三组而不是两组:第一组没有任何原则指导;第二组被试学习了物理学的折射原理,知道物体在水和陆地之间的位置存在折射差,目标不在眼睛看到的位置;第三组给出了进一步的指导,解释说水越深,目标离眼睛越远。在第一个实验中,目标在6英寸的水深,在第二个实验中,目标在2英寸的水深。实验结果表明,在学习打靶时,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的成绩比第一组机械练习好,因为他们知道原理。但第三组的表现好于第二组,这说明问题解决及其在新情境中的应用的研究对于理解原理与其实际应用情境的关系会有更好的效果。他们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贾德的理论,而且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如果教学方法注意如何概括和思考,正迁移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练习:

【选择题】贾德的 水下打靶 实验证实的迁移理论是()。

a共同要素理论,B认知结构理论,C概括理论和D形式训练理论

【答案】c .本题考察广义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说是获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举一反三 旁路 。概括理论,又称经验范畴化理论,是早期的迁移理论之一。主要思想是通过总结已有经验来完成从一种情况到另一种情况的迁移。贾德在1908年做了什么?水下打靶 实验是对理论进行概括的经典实验。

笔试 面试 讲座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