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89829186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招聘 > 报考指南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第三章教师心理试题

2022-05-28 | 文章来源: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审查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认知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教学。

梳理知识点

1.心理发展的意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序列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四个基本特征。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即:哺乳期(0 ~ 1岁);婴儿(1 ~ 3岁);幼儿期(3 ~ 6、7岁);童年(6、7岁到11、12岁);少年(11,12岁~ L4,1 5岁);青年(14、15 ~ 25岁);成人(25 ~ 65岁);老年(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青春期是指11 ~ 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特点是一半成熟一半幼稚。

青春是指14到15岁到l7、18岁这段时间,相当于高中。青年时期是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接近成年人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能力,即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活中相对较短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人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0 ~ 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术前阶段(2 ~ 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知觉运动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意象模式,但他们的思维仍然被具体的直觉表象所束缚。

(3)具体操作阶段(7 ~ 11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结构已经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向,可以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达到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正式操作阶段(11 ~ 15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从内容中解放出形式,进入形式操作阶段。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性和补偿性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的开发区。

前苏联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目前的水平与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超前发展,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和内隐行为,并使之稳定地区别于他人行为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阶段,顺序相同,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教育时期。

①信任与不信任(0 ~ 1.5岁)②自主感与羞耻感(2 ~ 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 ~ 5岁)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 ~ 11岁)。

⑤自我认同混淆角色(12 ~ 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其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自知力;二是自我体验;第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最原始的自我意识形式。孩子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形成。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1)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感知、思维、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对组织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和场依赖、沉思和冲动、趋同和趋异等方面。

(2)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早由法国的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经斯坦福大学的图伊蒙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或简称智商。

它是个人先天智力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有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之分,而是学生对信息加工的一种偏好,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

首先,要创建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法个性化。

最后,使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法。

9.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人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是人格的核心。

人格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格特征的差异和人格类型的差异。

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人格特征的差异:一是现实态度的人格特征;第二,人格的理性特征;第三,人格的情感特征;第四,人格的意志特征。

人格类型是指一类人所共有的独特的人格特征组合,可分为外向和内向、独立和顺从。

人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和质量、学习内容的选择、社会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重点和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发展的含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难点:中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育意义。

笔试 面试 讲座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