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89829186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招聘 > 报考指南

请介绍皮亚杰科尔伯格和吉利根的道德发展理论(比较科尔伯格和吉利根的道德发展理论有什么异同)

2020-07-09 | 文章来源:

2019年将考察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理论的一道判断题,会有意见的逆向选择。所以预测在以后的教师招聘考核中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大家跟着老师查漏补缺吧。

一,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虽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很大,并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但许多人对此提出了一些异议,包括他的研究生和助手吉利根。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都假定公众是基于 正义 作为道德取向,但当吉利根用科尔伯格的《亨氏偷药故事》进行研究时,他发现被试不仅有 正义 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取向理论,有 Care 另一种取向理论。

例如,一些受试者陈述了亨氏不应该偷药的理由 因为如果他幸运地偷了药,他可能救不了他的妻子。如果被抓,我觉得他老婆用这个药没希望了;这两个选择都不能帮助海因茨的妻子。 可见,受试者关心的是当事人的选择是否会减轻亨氏妻子的痛苦,这是一种 Care 而不是 正义 方向

吉利根得出了以下结论:

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修正,也是我们对不同性别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思路。

二,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与吉利根的观点不同,艾森伯格(1989)注意到科尔伯格研究中使用的两难故事主要涉及法律、权威或形式责任等问题。比如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中,海因茨不得不在违法和履行丈夫的责任之间做出选择。她认为,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儿童的道德推理,使他们的推理局限于一个方面,即禁止性推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艾森伯格设计了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即与科尔伯格的两难情境不同的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亲社会道德的困境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与满足他人的愿望和需求之间做出选择。

例如,一个同学面临的情况是,他必须在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同学和牺牲学习时间之间做出选择。

艾森伯格总结了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发式的、自我关注的推理。帮助别人的理由包括个人兴趣,未来需要,或者是否喜欢一个人。

阶段2:需要定向的推理。当他人的需求与自己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求表现出简单的关心。

阶段三:人际取向和刻板取向的认同和推理。儿童在分析帮助他人或不帮助他人的原因时,会涉及到对好人或坏人的刻板印象、做好事或坏事、他人的表扬和允许等。

第四阶段:移情推理。当儿童分析帮助他人与否的原因时,他们开始关注内疚或其他与自己行为后果相关的情绪体验,这最初涉及到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第五阶段:深层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帮助他人,主要基于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和改善社会条件的愿望。

最后做一道真题来检验一下!

根据艾森伯格的理论,当一个学生因为我帮助他或者因为他需要帮助而帮助别人时,说明这个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已经达到了共情的程度。( )

【答案】 times。解析:艾森伯格将亲社会推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享乐主义和自我关注的取向。在这个阶段,幼儿专注于从帮助中受益,或者因为喜欢和认同对方而愿意帮助。第二阶段:他人需求的导向。这个阶段孩子伸出援手的主要原因是他人的生理、心理和物质需求,比如 他想要血。, 他很难过 等等。第三阶段:认同和人际关系,刚性导向。在这个阶段,孩子更注重来自他人的赞美,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接受和认可。孩子已经形成的好人或坏人的刻板印象,也是影响这一阶段帮助的重要原因。第四阶段:自我投射和共情的取向。这个阶段的孩子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而提供帮助,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第五阶段:内化的法律、规范和价值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得到帮助是出于对内在法律和义务的考虑,或者是因为他们遵守法律并接受规范性价值观。中学生之所以帮助别人,是因为别人需要帮助,而不是同情别人,所以属于别人的需要取向,而不是同理心取向,所以这道题是错的。

笔试 面试 讲座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