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 文章来源:
第一,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首先,人是存在的,出现又出现,然后解释自己。本来,生命之初空什么都没有,但是一个人想成为什么,就按照自己的意志制造了自己。所以,世界上没有共同的人性。人不仅是他想象的人,也是他把自己投入存在后打算成为的人。基于这种认识,存在主义教育家严厉批判了忽视人的传统教育理论。他们认为传统教育理论注重理性的发展,这是人类的共同天性,培养人的抽象观念。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人被对象化,被塑造,被做成庄稼一样。这完全抹杀了人的个性,把人分类平均化,实际上取消了个体的存在。因为人是自由的个体,他的选择决定了他的本质。所以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意识到他的存在,形成一个不同于 普通人 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的目的包括四个具体目标:(1)发展个体意识;(2)提供自由道德选择的机会;(3)鼓励和发展自我意识;(4)唤醒和培养自我责任感和个人承诺。存在主义教育家奈尔在《教育、知识与存在 它取消了三种传统观点:教育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一种代理,其目的是使文化遗产不朽;教育是永恒贞洁的传递渠道;教育是让年轻人适应民主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代替这些想法,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一个人按照他自己的本性要求自发而真诚地生活。。
第二,注重素质教育的课程
存在主义哲学反对理性和永恒的知识体系。这种观点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反对把教育看成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它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理性知识或认知的积累。 如果把教育看成是掌握客观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非人格化的知识专制。知识本身不是目的,它既不是学生谋生的工具,也不是心智训练的材料,而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知识和有效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与人的真实目的和个人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自己确立知识的意义。因此,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是品格教育,并主张 所有阶级尺度的重点都必须从物的世界转移到人格的世界 。与其他学科相比,人文学科更有利于学生人格培养和品格教育的实现。这是因为人文学科与人的存在有着内在的联系,人文学科涉及的话题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生活的悲喜,人的荒谬与意义,人性的高尚与堕落。因为人文学科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对人的存在意义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应该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点。
第三,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但个体的自由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并与他人的自由相联系才能实现。在个人之间的交流中形成的是 我和你 关系,而不是 我和他 的关系。 我和你 关系真诚地反映了两个带有主观性的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不把对方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而是欢迎和肯定对方。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这种人际关系的延伸。师生也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关系。教师不能成为学生知识和道德的来源和传递者,也不能监督和强迫学生接受他的灌输。正如奈洛尔所说,现实主义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鼓动者,理想主义把教师看作是人格的榜样,存在主义把教师看作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影响者,即教师的作用是用自己的人格和知识来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而这种引导并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实现这个 我和你 师生关系要求师生相互信任,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正如布贝尔所说,信任是在品格和全人教育过程中亲近学生的唯一途径。信任可以摧毁束缚学生心灵的枷锁,实现平等对话。师生冲突是对教育的考验。教育者不仅要动摇原有的信任,还要增加信任。只要处理得当,矛盾也有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