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 文章来源:
依恋是婴儿寻求和尝试与另一个人进行亲密的身体和情感接触的倾向,是儿童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系、纽带或持久的关系。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新生儿对不同的人没有明显的不同反应,但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会更喜欢与母亲(依恋对象)接触,甚至在陌生人靠近时会表现出一些反抗或哭闹的行为。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依恋关系的存在,所以有的宝宝在亲人离开后会哭很久,感到不安,产生分离焦虑,这就是依恋关系受到阻碍的表现。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了 奇怪的情况 实验研究了幼儿的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婴儿在陌生环境中与陌生人相处时,母亲在场、离开和返回时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总结出以下三种亲子依恋关系类型。这些知识点相对容易理解,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想象。测试中心主要在于各种依恋关系类型与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特征的对应关系,需要在实验中结合操作过程进行。
(1)回避型
母亲(依附对象)的存在与否对这些孩子的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也没有特别的紧张或焦虑。当他们的母亲回来时,他们往往会忽略他们,有时他们会欢迎他们的母亲,但只是暂时的。我们也称这些孩子为 没有依恋的孩子 。这些孩子约占20%。
(2)安全型
这些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很舒服地玩玩具,对陌生人有积极的反应,不会总是依偎在妈妈身边。母亲的探索行为在离开时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一种苦恼。当他们的妈妈再次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妈妈的联系,冷静下来,继续玩游戏。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约占65-70%。
(3)阻力型
这种孩子在妈妈离开前总是显得很警觉,大惊小怪。我妈一走,就会表现出极度的抗拒。但是,当他们和母亲在一起时,他们不能把母亲作为安全的探索基地。这样的孩子看到妈妈回来就寻求和妈妈接触,但同时又抗拒和妈妈接触。这些孩子大概占10%-15%。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安全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依恋关系类型,也是占有较大比重的一种依恋关系。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身体接触和及时反馈来引导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这有利于孩子的主动探索和同伴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