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9918991015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招聘 > 报考指南

“儒家学派”之孔子(上)

2021-03-19 | 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常见考点汇总

孔子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我们辽宁教招考试教育学中需要重点准备的考点。一般来说,题型多为客观题,考察方式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单选主要的考察方式是观点的反选。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育的作用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他在前往魏国的旅途中,与弟子讨论到这个问题。《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理论说的是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即: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其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学家,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的就是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向富强康乐之路。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孔子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不可改变的,他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之,进而把人分为三等:上智、中人和下愚,他认为“上智”和“下愚”不需教,教育着重于改变和塑造“中人”,这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但孔子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思想,这也正是对孔子强调教育对个人发展作用的最好注脚,为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对象

教育对象,即什么人可以和应该接受教育。孔子既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在教育对象上,他自然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事实上,确实如此,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些是贵族弟子,比如孟懿子、司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一些普通出生的平民,如子贡、子路等。同时,孔子与刁蛮无理的互乡人、民风淳朴的阙党人都可以与之亲切交谈。孔子的有教无类还体现在他不仅教本国人,同时还面向天下,他的学生也是遍布天下,子贡是卫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路是鲁国人,子夏是晋国人,公孙龙是赵国人。“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控制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复习到这里,接下来用1道题来巩固一下。

1.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孟子

1.【答案】A。解析: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化教育下移到平民等,故答案为A。

笔试 面试 讲座

产品推荐